5招“热养”排寒湿,秋冬病痛少一半!
即将进入三伏天(全年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时段),中医强调“顺时养生”,核心是 借天力排寒湿、补阳气,为秋冬健康奠基。
三伏天的核心养生原则:温阳驱寒 + 适度祛湿 + 固护津液
一、饮食:温中健脾,清淡利湿
1、吃“暖”食,护脾胃
✅ 晨起喝姜枣茶: 生姜3片 + 红枣3颗(去核)煮水,晨起饮用(9点前)。驱胃寒、助阳气升发。
✅ 多吃温性食物: 羊肉(阳虚者可少量)、鸡肉、牛肉、鳝鱼、洋葱、南瓜、桂圆。
✅ 健脾祛湿食材: 薏米(炒制更温和)、赤小豆、山药、茯苓、白扁豆、冬瓜、陈皮等药食同源食材。
2、严控“伤阳”食物
❌ 冰镇饮料/食物: 直接消耗脾胃阳气,加重内寒。
❌ 过量水果: 西瓜、甜瓜等寒凉水果每天≤200g,避免空腹吃。
❌ 油腻辛辣: 烧烤、火锅加重湿热,诱发痤疮、便秘。
❌ 淋雨后及时换干衣,喝姜茶驱寒。
3、补水技巧
✅ 喝温水/热茶: 乌梅汤(生津解渴)、绿茶(清热)、玉米须茶(利湿)。
✅ 少量多次饮水: 忌一次牛饮,每日1.5-2L。出汗多可喝淡盐水或电解质水。
二、起居:避暑防潮,守住阳气
空调使用法则:
✅ 温度≥26℃,避免直吹(尤其后颈、腹部、脚踝)。
✅ 穿长袖/薄袜护住关节,睡前定时关闭。
关键: 室内外温差≤7℃,进出空调房先在阴凉处过渡。
三、睡眠调养
✅ 晚睡早起+午休: 22:30-23:00入睡,6:00左右起床;11:00-13:00午睡
20-30分钟(养心)。❌ 忌熬夜、忌贪凉睡地板
四、运动:温和出汗,忌大汗淋漓
最佳时间: 清晨6-8点或傍晚18-20点(避开烈日)。
推荐项目:
✅ 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微汗即停)。
✅ 室内瑜伽、拉伸(促进循环)。禁忌: 高温下剧烈运动(马拉松、高强度健身)易中暑、耗气伤津。
运动后护理:
✅ 擦干汗水,换干爽衣物。❌ 忌立即洗澡(尤其冷水)、吹空调、喝冷饮。
五、中医特色疗法:借天时排病根
1、三伏贴(天灸):
✅ 初伏、中伏、末伏各贴一次,针对哮喘、鼻炎、关节炎等“冬病”。
2、艾灸补阳:
✅ 重点穴位:关元(补元气)、足三里(健脾胃)、大椎(驱寒)、神阙(温中)。
✅ 每穴灸10-15分钟,每周2-3次(阴虚上火者停用)。
3、药浴/泡脚:
✅ 艾叶+生姜+花椒煮水泡脚(15分钟,水温40℃),助排寒湿、改善睡眠。
扫码关注我们
更多健康资讯
重在分享,如上图文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上一篇« 夏季防暑养生小常识,帮你轻松应对高温天气!
- 下一篇脾胃这样养最有效:养护“后天之本”的秘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