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核心:防消耗、补气血,为秋冬打基础
夏季补气血其实是一个在中医养生中非常有讲究的话题,虽然夏天天气炎热,似乎和“进补”不太搭边,但恰恰是这个季节,科学合理地关注气血状态非常重要。主要原因如下:
一:夏季消耗大,气血易亏虚:
汗过多: 夏季气温高,人体为了调节体温会大量出汗。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过度出汗不仅流失水分和电解质,也会无形中耗伤心气和津液,间接影响血液的充盈度和运行,导致气血两虚,出现乏力、心慌、气短、精神不振等症状。
阳气外浮,脾胃功能减弱: 夏季人体阳气趋于体表(外浮),相对的,内脏(尤其是脾胃)的阳气就可能显得不足。加上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冷饮来解暑,容易损伤脾阳。脾是“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胃功能减弱,气血的生成来源就会不足,自然容易导致气血亏虚,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身体困倦等“苦夏”现象。
二:睡眠质量下降
炎热天气可能导致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等睡眠问题。中医认为“阳入于阴则寐”,良好的睡眠是养阴血的重要方式。睡眠不足会暗耗阴血,长期如此也会导致气血不足。
三: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
1)空调环境: 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虽然凉快,但容易导致毛孔闭塞,汗液排泄不畅,影响人体正常的气机运行和排毒。空调的寒凉之气也可能侵袭人体,特别是伤害脾胃阳气,影响气血生化。
2)缺乏运动: 因为怕热而减少运动,或者只在空调房内活动,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影响气血对身体的濡养。
3)饮食不节: 贪凉饮冷、过度食用烧烤油炸等燥热食物,或者食欲不佳导致营养摄入不足,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气血的生成和平衡。
四:冬病夏治”的契机
中医有“春夏养阳”的理论。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是人体补养阳气、驱散体内寒湿邪气的有利时机。对于本身体质虚寒、气血不足、冬季容易生病(如老慢支、哮喘、关节痛等)的人来说,夏季是调理体质、补益气血、储备能量的关键时期,为秋冬季节打下良好基础。
夏季如何科学地“补气血”?
1)健脾祛湿是根本: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夏季补气血首要任务是养护脾胃功能。饮食: 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小米、薏米、赤小豆、山药、莲子、芡实、南瓜、冬瓜等。避免过度生冷、油腻、甜腻食物。
避免伤脾: 少喝冰镇饮料,少吃冰淇淋,水果适量(尤其性寒的瓜类)。饮食规律,不过饥过饱。
2)气养阴生津:饮食: 选择性质平和或偏凉、能益气生津的食物:如西洋参(泡水)、太子参、麦冬、百合、银耳、莲藕、鸭肉、鱼肉、绿豆、酸梅汤等。适量吃当季水果(如西瓜、桃子、葡萄),但不过量。
饮水: 少量多次补充温开水或淡茶水,避免饮冰水。出汗多时可适当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水。
3)适度运动,畅通气血:
选择清晨或傍晚相对凉爽时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避免高温下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运动能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脾胃功能。
4)保证充足睡眠:尽量保证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创造凉爽舒适的睡眠环境(如使用空调但温度别太低、注意通风)。有条件可以午睡片刻(30分钟左右),养心气。
仁和药食同源发酵饮
仁和人参黄精植物发酵液是一种结合传统中药材与现代发酵技术的本草植物
千年东方本草智慧与现代营养的结合:11味道地药食同源+热门功能性营养素:
人参(补气养血、安神益智)
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
灵芝(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蛹虫草(补肺益气,止咳平喘)
茯苓(健脾祛湿,宁心安神)
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桑葚(滋阴养血、生津润燥)等,复合氨基酸(专利益生菌、黄金益生元)
以上仅针对原料科普,不代表产品功效
人参:《神农本草经》“补脾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松花粉:《本草纲目》“燥湿敛疮、补中益气”
茯苓:《神农本草经》“利水渗湿,健脾祛湿,宁心安神”
黄精:《名医别录》“补气养明,健脾、润肺、益肾”
枸杞:《神农本草经》“补肝肾,益精血,明目,润肺”
覆盆子:《名医别录》“固精缩尿、补益肝肾、明目”
大枣:《神农本草经》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蜂蜜:《神农本草经》“补中润燥、解毒润肠”
桑葚:《新修本草》 “滋阴养血、生津润燥”
灵芝《神农本草经》:“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蛹虫草《神农本草经》:“补肺益气,止咳平喘”
扫码关注我们
更多健康资讯
重在分享,如上图文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上一篇« 今年三伏不一般|30天养生黄金期
- 下一篇小心‼这些日常行为正在悄悄伤害你的肝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