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是养胃最佳时机!三招教你抓住“滋补黄金期”
快节奏的生活里,你的胃是否早已发出过“抗议”?偶尔的胀满、隐痛,或是面对美食却提不起兴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请务必抓住眼前这个绝佳的时机——秋冬季节,正是中医修复脾胃、为来年健康打下坚实基础的“滋补黄金期”。
为什么说秋冬是“养胃黄金期”?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早有指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时节,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渐盛,人体的气血也随之更多地流向内部,脾胃的功能会比其他季节更为活跃和强健。这就好比一个休耕期的农田,此时进行施肥、养护,效果事半功倍。
此时进补,脾胃能更好地吸收和运化营养,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气血精微,真正达到“补到位”的效果,为身体蓄满能量,抵御寒冬,并为来年春天的生发打下坚实基础。反之,若错过这个时机,进补可能无效,甚至加重脾胃负担。
那么,具体该如何行动呢?请收下这份“刻进DNA”的秋冬养胃攻略:
一、 食疗为先:会“吃”才是真本事
养胃,绝非胡吃海塞,而是懂得如何智慧地吃。
1. 温热软烂是核心
多喝热粥、汤羹: 一碗小米南瓜粥或山药糯米粥,不仅能温暖肠胃,其软烂的质地也极易消化,是健脾养胃的榜首食物。
多吃“土里”的根茎食物: 如山药、芋头、红薯、土豆。中医认为黄色、甘味食物入脾,这些食物富含淀粉和营养,能有效补益脾胃之气。
2. 药食同源食材请牢记
山药: 被誉为“平价人参”,性平味甘,能健脾、补肺、固肾,是平补脾胃的绝佳选择,蒸食、煮粥、煲汤皆可。
小米: 最养人的谷物之一,能和中益肾、除热解毒,对脾胃虚弱的人来说是完美的主食。
南瓜: 性温味甘,能温中益气,其富含的果胶还能保护胃黏膜。
白扁豆、茯苓: 它们是健脾化湿的“高手”,如果感觉身体困重、食欲不振,可以在汤粥中适量加入。
3. 禁忌清单要警惕
忌生冷寒凉: 冰淇淋、冷饮、生食海鲜等,会直接损耗脾胃阳气,导致功能减退。
忌肥甘厚腻: 过于油腻、甜腻的食物会加重脾胃运化负担,容易生湿生痰。
忌暴饮暴食: 给脾胃留出足够的工作时间,遵循“七分饱”的原则。
二、 起居有常:好习惯为肠胃“减负”
1. 保暖,保暖,再保暖
胃喜暖恶寒。秋冬季节,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注意腹部保暖,晚上睡觉盖好被子,防止腹部受凉引发胃痛或腹泻。
2. 作息规律,给胃“放假”
遵循生物钟,按时三餐。晚餐不宜过晚,睡前2-3小时尽量不进食,让肠胃在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
3. 情绪稳定,肝气舒畅
中医认为“肝气犯胃”,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进而横逆侵犯脾胃,导致胃痛、腹胀。保持心情愉悦,也是养胃的重要一环。
三、 巧用外治法:给脾胃加点“动力”
1. 睡前热水泡脚: 足部有多条经络循行,其中就包括脾经和胃经。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15-20分钟,至身体微微出汗,能温通经络,驱散寒气,间接温暖脾胃。
2. 常按养胃“开关”
足三里: 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是著名的“长寿穴”和“养胃要穴”。每天用拇指按揉5-10分钟,有强健脾胃的功效。
中脘穴: 位于腹部,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经常按揉或热敷,可以缓解胃部不适,促进消化。
养胃不是一蹴而就的“急救”,而是一场需要融入生活的“持久战”。
药食同源发酵饮
【人参黄精本草发酵液: 脾胃滋养珍品 / 气血自护力守护配方】
√ 道地药食同源食材无副作用
√ 君臣佐使配伍,协同促进
√ 发酵k氧活性物质
√ 多味药食同源健脾养胃
√ 助力减轻肠胃负担 呵护肠胃健康
人参:补脾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祛湿、宁心安神
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枸杞:滋养肝肾阴、益精血、明目、润肺
桑葚:滋阴养血、生津润肠
灵芝: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松花粉:燥湿敛疮、补中益气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仅针对原料科普,不代表产品功效
参考古方典籍:
人参:《神农本草经》“补脾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松花粉:《本草纲目》“燥湿敛疮、补中益气“
茯苓:《神农本草经》”利水渗湿,健脾祛湿,宁心安神“
黄精:《名医别录》“补气养明,健脾、润肺、益肾”
枸杞:《神农本草经》“补肝肾,益精血,明目,润肺”
覆盆子:《名医别录》“固精缩尿、补益肝肾、明目”
大枣:《神农本草经》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蜂蜜:《神农本草经》”补中润燥、解毒润肠“
桑葚:《新修本草》 “滋阴养血、生津润肠”
灵芝:《神农本草经》“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扫码关注我们
更多健康资讯
重在分享,如上图文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上一篇« 慢性炎症:健康的“隐形杀手”与衰老的加速器
- 下一篇【7步自测气血是否充足】:如何防调气血亏虚 »


